欢迎访问合肥市民办教育协会官网!
协会资讯 当前位置:首页 > 协会资讯
合肥新华公学:让校园里“生长”学生的想法
发布时间:2022-03-30 08:31 阅读:712次

 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。学校要考虑到孩子在10年、20年以后面对未来所需要的种种思想、素质和技能,帮助孩子作好准备。教育即生长,而非灌输或控制。学校要倾听孩子的想法,让他们产生想法,尊重这些想法,还要经营一片合适的“土壤”让这些想法落地生长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 我认为,把孩子作为“人”的发展摆在第一位,既是学校的责任,也是教育者的幸福所在。安徽省合肥新华公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、国际思维、适应未来的各种素养。

 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?在实践中,我们让有想法的教师创设有想法的教育,让有想法的教育培养有想法的学生,让校园里“生长”学生的想法。


  教师应成为深思熟虑的实践者

  华东师大资深教授叶澜先生说过:“教育是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。”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。所以,学校教育始终要基于人,从人出发。人才是最高目的。

  许多学生面对问题的第一反应是“我不会”“我不能”“我不敢”,实际上,不是因为“不会”而做不好,而是学生习惯了不思考,头脑中空空如也,没有自己的想法。学生缺乏思想、缺乏创新,是当今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。而要让学生有思想,教师首先要有思想。教师有思想,就能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滋养,并且能够引领学生的精神发育和发展。

  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是教师专业价值所在。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,也要懂得把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的实际结合起来,创设出适合学生的教育。所以说,只有教师改变了,才能有教育的改变、学生的改变。

  教师应该认识到,以积极的姿态正确看待学生是教育发生的前提。改变一种观念、心态、方法,就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。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,一个成长中的人,一个有潜能的好学生、有缺点的好孩子。每一个学生都受到最好的关注,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机会,改变就会时刻在发生。

  新华公学紧扣教师专业能力提升,通过专题讲座、课程交流、技能培养的方式激活教师、滋养教师、影响教师,让先进的教育思想、精湛的教学技能推动教师成长。教师从改变自身做起,提出如下工作思路:从寻找自身的遗憾开始,让遗憾远离学生;班主任结合班情实际整理出长久起教育作用的班级建设思路,实施“不被拒绝”的教育;实施学科立体阅读,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,落实全科育人。推进学科德育,提升教师精神境界和智能心态,落实全员育人。

  教师应成为深思熟虑、有想法的实践者,一切都围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工作,坚持落实“理念转化为思路、思路转化为方法、方法转化为成效”的“三转化”工作,让理念落地,在研究状态下工作,成效显示在学生身上;让行动落实,把行动拿出来研究,研究成果再转化为行动。


  在这里可以尽情“折腾”

  为了践行“以生为本”的理念,教师以学生为研究主体、以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,关注学生生活、学习质量,把学生的关注点和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,提升每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品质,破译学生的幸福密码。学校开展“读名著、听名曲、赏名画”三名工程,开展品读名著(品听名曲、品赏名画)、解读名著(名曲、名画)、演绎名著(名曲、名画)活动,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。

  学校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,以探究性合作为提升点,以跨学科融合为思维训练模式,结合学科教学本身特点和规律深入开展“项目制学习”(PBL),促进学生学养、素养、品位的全面提升。同时,积极构建科、艺、体、卫、人文融合校本课程,培养兴趣,发展特长,形成专长,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,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。目前,学校已形成种类更多、层次更高、特色更明的ECP课程体系。学校鼓励教师弘扬“文雅、优雅、高雅”三雅气质,争做学生喜欢和敬佩的教师,倡导学生展现“礼貌、礼仪、礼节”三礼风采,让学生找到好孩子的感觉。学校独创的西餐礼仪小课堂,实现礼仪教育“课程化”,每个孩子收获的不仅有知识、乐趣、体验,还有诗和远方的品位。

  师生愿意来的学校才是好学校。在这里,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,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,师生体验到了自我价值感并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。在这里,每一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神采和眼中的光彩,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。在这里,让优秀成为习惯是一个让孩子逐步跟自己“较劲”的过程,也是不断探寻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。在这里,孩子们对于任何事情都有着想试一试的欲望和冲动。在这里,他们可以尽情地“折腾”。

  学校积极实施“名生工程”,多措并举,全力打造“名生群体”;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氛围,涌现了一大批“专、精、特”学生;创新名生培养模式,深化以学科、专业、德育、生活为核心的导师制;开展学生形象设计及展示大赛,鼓励所有学生能够在某一阶段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;鼓励学生自我设计、自发组织和自主管理,构建和谐的自我发展氛围和自治环境。

  高品质的学校管理及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,形成了“学生有特长、教师有特质、学校有特色”的学校文化和发展态势,学生在英语、击剑、钢琴等特色项目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。


  当校园处处呈现学生的想法时

  事实证明,孩子未来不可替代的竞争力,不能仅靠书本上那点东西。所以,学校应该设法让教育也变得“好玩”,让校园生活本身对学生充满吸引力。

  然而,现实的校园中,学生的想法往往最不被人倾听,校园也就因此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。只有处处呈现学生的想法时,校园才会有勃勃生机。我们真正能做的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生态场,经营一片能生长孩子们想法的土壤,让他们在这里身心舒展、思维活跃地生活。

  为了让校园里更好地生长学生的想法,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,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,新华公学聚焦跨学科思维,助力多学科融合,实施教育戏剧、历史、数学、物理等融合式教育,推进“五育”发展。


  1.英语戏剧表演:跨学科探究的集大成者

  学校通过将戏剧元素渗透到教育活动,为学生设计多种体验项目,使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“小舞台”,学生成为“小演员”。

  学校按照选择剧目、研究原版故事、故事分享解读、选角、排练、正式演出等流程开展教育戏剧活动,全程历时一个学期。在实施过程中,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:

  跨学科融合:剧目汇集了音乐、舞蹈、英语、美术、科学等多学科元素,因此需要各部门有序分工和高效沟通协作。学校将戏剧项目与主题班会、中方英语课及外教口语、文学课程等活动关联起来,实现了平时课堂打基础、班级班会出成品、社团提升出精品的目的。

  原创为主:学生分别担任演员、舞者、演奏者、布景设计师、舞台工作人员等。道具制作、舞台布景、乐队伴奏、合唱团演出、舞蹈编排、灯光音响布置等均由本校师生共同完成。

  中西融合:全剧采用英语语言,服装、布景、音乐、编舞等在未减损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,可增加学校特色及中国风元素,节选中文歌曲,适当选用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等。

  新华公学每年一部大型实景式英文戏剧公演,分别选取了《小王子》和《纳尼亚王国》两个剧目。学校面向1-12年级学生进行海选,在戏剧表演试镜后,将学生分为戏剧表演组、剧务管理组、舞台设计组三个团队。这样的学生分组策略使他们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各个环节。

  学生在做好时间管理的基础上,课上和课下均可以得到学校的支持。学校在设计课程中安排道具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内容。教师和学生收集家庭中的废旧资源,在课程中利用这些资源制作道具(包括《小王子》演出时使用的实物飞机也是由教师制作)。

  课后学生根据戏剧设计衍生品,包括服装、围巾、钥匙扣等。学生将制作的衍生品信息放到网上,公开预订信息。在预订结束之后,学生根据预订数量发售。

  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全英文演出,近百项实景道具的装拆,均由学生完成。


  2.新华公学博物馆:艺术和历史深度结合

   新华公学的教师设计了“新华公学博物馆”的概念,希望利用这个概念将艺术与历史学科结合在一起。

   实施过程中,学生前往图书馆、博物馆或通过网络先对文物进行调研,对文物有所了解后,在校内的陶艺工作坊进行实际操作。陶器制作完成之后,学校会将作品放置在学校的大堂里,学生可以为来参观的人进行解说。

   在这一过程中,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、动手制作能力、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。


  3.品牌融资峰会:“青年CEO”展示舞台

  学校仿照10年前中央电视台“创意中国星”节目的架构,嫁接模拟商业竞赛的理念,举办艺术设计&市场营销“品牌融资峰会”。

  在活动中,学生作为一个虚构公司的CEO(首席执行官),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心筹备,随后在模拟融资现场向投资人(包含学校领导、教师、家长以及部分学生)介绍和宣讲自己的品牌。年轻的CEO会从创意、市场定位、盈利模式、团队组建方法、推广和营销方法、logo设计等维度一一进行讲解。

  演讲完毕后,“投资者”会进行评估,并在现场为学生开出“空头支票”。

  在活动中,学生不仅要了解基础的视觉设计知识,学习PS、AI等设计软件,熟悉企业创立初期所需的规划、架构、市场空间,还要通过线上线下考察了解竞争对手,找到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特征,设想如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
  近年来,新华公学通过多学科知识融合,多角度设计艺术跨学科活动,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,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力和创新力,让校园生长学生的想法,努力践行高品位、新视角、全方位的教育,坚守高品质理想,智造高品质学校。


(作者系安徽省合肥新华公学总校长)